钱谦益在《后秋兴》一诗中曾写过“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一句,说的是崖山之后再没有中华,闻者无一不觉得此语荒诞,哪有因一场战争的溃败后,就全然丧失了一整个中华呢?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
“崖山”战役只是中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日本人为什么总说“崖山之后无中华”,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文明,根深蒂固的不仅是那些圣哲的伦理道德,还是体现在历朝历代黎民百姓的衣食住行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岂会“崖山之后无华夏”呢?

崖山之战,宋灭元起,中华仍在
德国文学家蒙森曾言:真正的权力都是握在有兵力的人手上的。
同样的古代中国,得兵权者得天下,江山都是靠军队打下来的。崖山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战,宋军精锐之师最后都坚守在崖山,殊不知却被人多势众的元军团团围住,在元军的阻扰下,宋军断粮断水的困境里难以坚持作战,陷入死局更加难以突围。
宋军自知无路可退,便一把火烧了军队在陆地的房屋,准备与元军来一场最后的殊死搏斗,背水一战的宋军一直处于劣势,终不敌元军强势的猛攻,见势不妙的宰相宁背上皇帝壮烈赴死,也不愿成为亡国奴苟活于世,宋朝士兵见状也随皇帝跳海自尽,宋朝全军就此覆没。

虽然宋朝战败,皇室覆灭,但在战况惨烈的斗争中,他们坚持到了最后一刻,不投降也不示弱,表现出了铮铮的民族气节,哪怕最终集体殉国,也是历史上仍旧流传的一段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迹。
而这场战役,是朝代更替间的较量,无关文化竞争,所以文化仍在,中华仍在。
日本人为什么总说“崖山之后无中华”是因为宋朝的统治者是大汉民族,而元朝统治的是少数民族蒙古人,双方的文化也就不一样。
元朝是奉行“马背上打下来的政权”的外来民族,当他们作为战胜方举旗大肆进军中原时,毫不留情肆意杀戮的是汉民族,这让汉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与灾难。

可是这只是民族的差异的清理,并不是文化的铲除,属于汉民族的文化仍旧活跃于中原地区,民族可以因为战争灭亡,可是属于那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不会衰竭,仍旧充满力量与希望存在于那个重新兴起的民族当中。
可是让日本人却因宋朝皇室的覆灭就认为,汉人的消亡,也就是华夏的终点,更有甚者还认为,明朝之后,汉人更是不复存在,中华就此没落。说到底,日本终究是保持着“欲灭其国 ,先乱其史”的阴谋论,对我华夏心怀不轨。
宋朝在元朝的战争包围中覆灭,元朝又被明朝后来居上取而代之,朝代的更替,只是当朝当代统治者民族的各异,并不代表华夏就此不存在于历史上,文化迥异的民族在不同的朝代兴盛一时。
这就让汉文化不再单调传承,在融入了其他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之后,在华夏大地上,萌芽生长,遍地灿烂开花,所以华夏文明不衰,中华仍在。

宋朝因“崖山之战”让日本人一直保持着“无中华”的论述,无非就是认为宋朝也是一代盛世,不管是经济层面还是文化底蕴,均是繁荣昌盛无可复制的,而元朝“蛮夷”的外来军队似乎不具备实现国富民强的能力,所以才有了“崖山之后无中华”的错误言论。
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数不胜数,既然有战争,伴随的会有牺牲,也会有政权的交替与变更,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
哪怕汉民族统治下的宋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被外来民族取而代之时,难免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和文化打击,但历史的进步终究会就纠正这些错误。

居安不忘危,华夏文明几经千年不灭,流传至今仍引起我们的警惕
韩愈曾对《春秋》笔法所作的概括说过:“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此语言简意赅,即当外来的民族进入到中原地区,受到的是中原华夏文化习俗的熏陶和感染,那他们就不再是夷狄而是华夏民族了。
换句话说,如果中原华夏民族进入了夷狄所属的边远地区,同样的也会习用夷狄的文化习俗,那么华夏民族也就以夷狄的身份存在与生活了。
这样的情景说明,华夏文明的传承还是文化的差异,而不是血统,血统是夷狄还是华夏民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地域,受到的是怎样的文化感染,如此而已。

丘吉尔曾言:如果文化不伴随力量,那么到明天就将成为被灭绝的文化。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却从未真正意义
搞明白其中的深意。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时间的积淀,更是文化的传承。
华夏文明历经千年,虽然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民族统治,有不同的统治者开创了各异的文明,但终究殊途同归,文化还是我们的文化,血统可以融合,文化也何尝不是呢?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内蕴的文化价值更是不言而喻。而日本人也一直在说:“崖山之后无中华”这类言论,却也无可避免地需要从我中华学习文化与引进文化。
“开元盛世”唐朝,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朝代,它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达到了顶峰,文化上也是百花齐放,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日本是岛国,对他们来说,华夏的文明总是能够给他们惊喜与震撼,所以在唐朝时,他们经常派遣使者向天朝上国进贡与示好,为的也就是能够借机学习我们的先进技术和丰富文化,让他们得以发展自身的经济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华夏文明也给了他们本国文化的极大帮助与感染,他们珍惜我们的文化传播成果,也吸收发扬为他们自己的文化。

比如日本的建筑多为模仿唐朝长安所建筑,以及他们的国服和服也颇有几分唐装的韵味,除此之外,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奠基石,没有文字,何谈文明延续呢,因此中国独有的汉字文化传播至日本,也在其文化里仍有鲜明的体现。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日本人又怎么说“崖山之后无中华”呢?如若没有,那他们文化的借鉴与创新从何而来?
岁月如流,星燧贸迁,时间滚滚向前,发展永不止步。不论古今,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力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来自各个时期历史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历经时代打磨与积淀的文化瑰宝,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来源。
我们应当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对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的言论理应学会以客观事实和论证去反驳与维护。
正如柴静所言“小人物也有权利发出声音”,这就更需要我们去发正义之声,如萤火一般,有一份热,就要发一份光,在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中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不被他人定义与质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231619.html
标签组:[历史] [文化] [中国历史] [唐朝] [宋朝] [南宋] [元朝] [周朝] [日本人] [甲骨文] [明治维新] [游牧民族] [华夏] [崖山] [崖山之后无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