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货币政策,劣币驱逐良币的悲惨结局

发布时间:2022-09-22 发表于话题:王莽篡的谁的皇位 点击: 当前位置:黄埔网 > 财经 > 王莽的货币政策,劣币驱逐良币的悲惨结局 手机阅读

西汉末年,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叫做王莽。

王莽,字巨君,西汉权臣,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在西汉后期王莽篡夺了皇位,成立了新朝成为了新朝开国皇帝,王莽代汉建新后,建元“始建国”,开始推行新政,历史上称为“王莽改制”。当然王莽在位时间也非常的短,公元8年至23年,在位仅1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王莽改制”记录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被人都留在了记忆中,这其中也包括了王莽“为变而变”的货币政策。

王莽作为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在其“王莽改制”期间进行了多次币制改革,主要为增加新币、与大钱并行流通的“小钱值一”以及全新的“宝货制”。变化速度之快以及币种丰富,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奇葩一朵。


王莽的初衷本是好意。西汉末年,社会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因而引起了子民对汉朝钱币的质疑。而王莽的初衷是通过货币改制来挽救当时的社会经济危机。在这样的心理下,一个别树一帜的币值改革在王莽的手中开始了。

可是频繁更替的货币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材质多样、面值繁杂、换算无序、机构冗杂、朝令夕改是这次改革中的典型弊病。同时,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基础,货币制度的混乱,在商品流通和交换服务中就无法取得很好的作用。而这一主张不仅没有解决西汉末年的货币问题反而改革引发了大规模的民间铸盗,同时在客观上实现了惊人规模的财富掠夺。为了推行新的货币政策、打击铸盗,王莽的新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严刑峻法,但始终为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社会矛盾愈演愈烈。最终揭竿而起的破产农民联合旧贵族共同绞杀了这个大胆的短命政权。


王莽的货币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却成为不可多得的“良币驱逐劣币”的经济学理论案例。由于中国缺乏金银,在历史上一直使用铜制货币。中国历史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要表现在铜制货币的不足值。由于战争造成当时财政紧张,金钱的匮乏是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而劣币必然不具备其本身的价值,因而具有了信用货币的性质。信用,依靠的是政权的稳定。由于王莽改制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不稳,为了战争以及稳定政权的需要必然要大量发行不足值铜钱满足政权的需要,因此引发了重大的货币危机。

解决此经济问题的办法根本要素在于维持信用的价值,这必然要求劣币发行的政权保持稳定。而保持中国古代政权稳定无非在于统治者要廉洁勤政,维护社会稳定,非必要时不要引发大规模战争造成货币紧张,同时在经济没有发生改变、货币需求量不变以及政权准备金不足的前提下过多、过猛的增加货币供给。

可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农业对于天时地利的极度依赖、资本主义和科学发展的落后以及对于经济研究较少,使得任何一个朝代都很难实现可控的信用价值。因而“王莽改制”注定是要以失败告终,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也让王莽这朵奇葩在现在也经常被戏称为“穿越人士”。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231562.html

标签组:[汉朝] [西汉] [王莽] [货币] [新朝] [劣币驱逐良币

相关APP下载

热门话题

财经推荐文章

财经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