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就蒙古而言,龙在其语言中被念作“luu(луу)”,一般认为这是个汉语借词,也就是说蒙古人对龙的概念是汉地传来的(也有认为源于红山文化)。另一方面,蒙古也有十二生肖,龙是其中之一,与十二地支中的辰相应,比如龙儿年(luu jil),龙日(luu odor,即辰日),龙时(luu cag,即辰时)等。所以要说龙在蒙古传统文化中毫无存在感,恐怕也未必如此。不过一般来说,谚语是了解该民族文化的一条捷径,汉语中带龙的谚语和成语非常多,而就我目前所知,蒙古族好像没有或极少带“龙”的谚语,估计龙在蒙古族民间影响力有限吧。
不过,在蒙古传统政治文化中,龙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据南宋使臣赵珙在《蒙鞑备录》中的记载,“成吉思之仪卫……所坐乃金裹龙头胡床,国王者间有有银处,以此为别。其鞍马带上,亦以黄金盘龙为饰,国王亦然”。彭大雅《黑鞑事略》亦载蒙古服饰“纹以日月龙凤”。在宋蒙战争初期的安丰之战中,蒙军攻城大败,杜杲率领的宋军击毙了一个穿着“紫泥金团龙袍”的蒙古主将,据说此人叫“叶国大王”(刘克庄《后村集》卷196,《杜尚书神道碑》)。从这些记载来看,在尚未接受汉法的蒙古前四汗时期,龙就已经被蒙古贵族广泛使用,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连成吉思汗都接受过金朝官职(札兀惕忽里,甚至完颜襄还许诺封他“招讨”),金朝的一些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地渗透到草原部落中,如“太师”、“国王”等称谓,龙也应该是其中之一。
顺便提一下,依据元初《事林广记》续卷八《至元译语》的记载,当时蒙古人对龙的称谓还不是“luu”,而是“滕急赤”,到明代的《华夷译语》才变成“禄”。“滕急”应该是“腾格里”(天)的词根,“赤”则是某方面负责人的后缀(达鲁花赤、怯里马赤等),所以直译是“司天者”,可见龙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左下角身着褡护龙袍的元文宗(左)和元明宗(右)供养像明代的蒙古贵族对龙的偏爱不减当年,因此明朝赐给蒙古的物品中,“蟒龙衣”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俺答汗在接受明朝册封时,就穿着大红蟒衣,大板升城的城楼也“绘龙凤五彩”。后来俺答在青海仰华寺会晤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并赠予他“达赖喇嘛”的称号后,所给的印章就是用黄金百两制成的金印,上刻五爪龙(《三世达赖喇嘛传》)。明清时期蒙古史书《黄金史》、《蒙古源流》等均记载了成吉思汗受龙王献玺的传说,蒙古贵族对龙之重视,不言而喻。清代的情况也不用多说了,可以参照那些王公贵族的画像和照片。
另外再说下汉地之龙通过满蒙而流传域外的例子。第一个是伊朗在伊儿汗国时期的遗物和记载。在伊朗西北部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塔赫特苏莱曼的伊儿汗国宫殿遗址里,赫然出现了龙图案的瓷砖。毋庸置疑,这应该是蒙古人带去的,至少也是蒙古人喜爱的一种图案。
伊朗塔赫特苏莱曼遗址出土的龙图案瓷砖在伊儿汗国宰相拉施特写的《史集》中,我们则可以窥见当时蒙古人的“对龙观”:
【文中开头的“他们”指兀良合惕即乌梁海人,重点在“据说”以后】依据这段记载,蒙古人相信龙是雷的化身,这与汉地“蛟龙见而云雨至,云雨至则雷电击”、“雷龙同类,感气相致”的观念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
另一个例子就是日本的虾夷锦。由于满人(包括明代女真人)对龙的喜爱,东北少数民族普遍穿蟒龙衣,“虽至下贱,亦有衣龙蟒之绣者”(李民寏《建州闻见录》)。虾夷人(阿伊努人)通过“山丹贸易”获得这种蟒龙衣,并传到了日本,也很受日本欢迎。据《新罗之记录》(此新罗非彼新罗,是松前家门的家史)所载,文禄二年(1593年)松前领主蛎崎庆广为了获负责关东事务的德川家康支持,特意从松前(今北海道渡岛半岛)千里迢迢跑到当时丰臣秀吉进攻朝鲜的前方基地九州肥前名护屋(当时德川家康被丰臣秀吉调到名护屋,但没有渡海)将华丽的虾夷锦(蟒龙衣)献给德川家康,家康大喜,从而使庆广在松前的地位得以巩固。据说当时日本江户、近畿地方的歌舞伎的戏装、和尚的袈裟、达官贵人的和服,多是松前藩当权者或富商大贾从虾夷人那里收购、贩运到日本内地的虾夷锦,所以江户时代,虾夷锦一直是松前藩给幕府缴纳的贡品(傅朗云:《关于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探索》)。
另外题主提到了藏传佛教。有种观点是,正是以蒙古或蒙元为媒介,藏地也喜欢上了龙,或许不丹国旗图案的渊源就来自于此呢。
达哇彭措、朱德涛:《从元代瓷器看汉藏文化交流》,《中国藏学》2016年第2期总而言之,龙在北方民族中也是有广泛的吸引力的。这种对龙的崇尚可能更多集中于上层贵族。此外,匈奴之祭天处“龙城”、契丹之东北重镇“黄龙府”等称呼似乎也暗示了这些民族的龙文化,至于具体如何以及与汉地之龙有何等影响关系,则本着“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的原则,不作过多脑补,留待以后填坑。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220199.html
标签组:[历史] [中国古代史] [游牧民族] [满族] [蒙古文化] [满族文化] [蒙古族] [满族服饰]
-
二、现代原因古代以“男子为天”,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抛头露面。而现代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基本都有工作,个性独立,与男人一样在职场竞争,甚至比男人更优秀。古代女子的衣服多是长及踝部,且不露肌肤,长衣长裙,干活、活动略显累赘。而现代的女性像男人一样工作,服装也和男人接近,干练利落。所以汉服的款...
2022-06-29
阅读全文 >>
-
随着我们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我们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随后而来我们更加关注的是精神层次的发展。只有精神一同前进和发展的话,我们人类才真正算得上是进步,否则就是止步不前。ACGN也算得上是我们目前发展的一种主流文化,其中囊括了我们熟知的动画、漫画、游戏和小说,同时在这几大领域的扩展之下,co...
2022-06-29
阅读全文 >>
-
近期,随着各大虚拟货币的疯狂暴跌,不少持有虚拟货币的投资者都遭受了巨大损失,以比特币、Luna币、WEMIX币等虚拟货币的疯狂“造富神话”,正在进入落幕阶段。虽然不断动荡恶化的虚拟货币环境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但像WEMIX币这种庄家导致散户亏损的,则引发了大量币圈投资者的众怒。今年多家韩国媒体...
2022-06-29
阅读全文 >>
-
于正用传统文化作噱头这一次于正的新剧用传统文化作噱头,并感慨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好难!”,但所幸自己也完成了一部分,希望自己的热爱可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流传得久一点。虽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是好事,但单凭一句不入流的剧集就完成了一部分,也未必自视甚高了,我们非常支持于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文化更多...
2022-06-29
阅读全文 >>
-
原标题:韩国网友质疑LPL汉服照!狂妄发言:这是韩服,汉服起源于韩服随着端午节的到来,LPL这边专门准备了汉服日的活动,邀请到了每支战队的代表选手来穿着我们传统服装,在国内收获了不少好评。随后LPL官方又把这些选手的汉服照片发布到了海外平台,但是没想到在推特上引发了大量的争议,主要就是很多韩国网友不...
2022-06-29
阅读全文 >>
-
从《美人心计》《陆贞传奇》《云中歌》,再到如今的《延禧攻略》《鬓边不是海棠红》《玉楼春》《大唐女儿行》,于正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汉服的元素,汉服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它代表的是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只可惜不仅有些国人不识自己的汉服,就连百年前曾效仿我国服饰的韩国一直认为汉服是他们家的。昔日朝鲜效...
2022-06-29
阅读全文 >>
-
近日,中韩网友因为“汉服抄袭韩服“事件,开启网络大战。此次争论源于中国画手@old先于11月1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组“古风混搭”。11月1日,@old先在推特和微博上相继发布画作,人物身穿明制韩服,十分养眼,引来网友的集体点赞。没想到推特上的韩国网友不乐意了,表示@old先发布的“汉服抄袭韩服”。...
2022-06-29
阅读全文 >>
-
韩国人的宇宙起源论早已有之,但我没想到有一天韩国人会认为汉服起源于汉服?这是哪里来的自信? 前情提要:《闪耀暖暖》是叠纸网络于去年8月上线的一款二次元换装游戏,并于今年10月29日正式在韩国开服。没过多久,在11月2日,闪耀暖暖开始为即将发布的“槿云重华”造势,引起了中韩两国玩家的对骂:争吵的...
2022-06-29
阅读全文 >>
-
让小编带着大家捋捋什么情况12月8日,韩国教授徐坰德已向百度百科发邮件,就"泡菜"词条中"韩国泡菜源于中国"一表述表示抗议,称这是明显的错误。徐坰德随信附上韩国泡菜的历史和文化等资料,要求百度方面纠正错误的信息。12月8日,百度百科"泡菜"词条被修改,删除了"制作泡菜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韩国泡菜...
2022-06-29
阅读全文 >>
-
中国内地著名漫画家old先老师在推特上发布了一组古风漫画同人图后,竟被韩国人质疑图中的汉服实为韩服,这件事经持续发酵在中韩网友间掀起了滔天巨浪。本意是给读者粉丝们发糖,但万万没想到韩国网友们敲碎了这块糖,把它变为了一堆扎心的碎玻璃。old先的《19天》old先是幕星社旗下知名的漫画家,著有《爱的比热...
2022-06-29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