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实现真正的工业化,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方式完成。”
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曾如此说道,但再看看今天的印度,又谈何真正的工业化?

70年前,印度比中国阔多了
今天来看,中国有绝对性的优势领先于印度,当前中国的实力是印度难以匹敌的,但如果回溯到70年前,印度却比中国阔多了。
中印两国成立的时间相近,但在两国刚开始成立时,印度工业基础比中国更扎实,也就是说印度的发展起点高于中国。
中印两国同样建立在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衡量工业的一大标准是粗钢产量,凭借粗钢产量的多少可以判断一国工业实力是否强大。
1949年,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年初钢产量为15.8万吨,而印度建国第一年粗钢产量为137万吨,相当于中国的9倍。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中国粗钢产量较低,同中国经过长时间的内战有关,但其实当时中国的粗钢产量一直不高,同印度相比相差甚远。
粗钢产量将直接影响一国铁路里程,印度刚成立时铁路里程达到6万公里,而此时中国的铁路里程也不过1万公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印度便获得了许多外来投资,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的钢材远销英国各个国家。
当时印度刚刚成立,但是印度钢材产量位居世界第六,虽然印度实际工业水平无法同西方国家相比,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印度工业水平远远超过中国。

印度一步错,步步错
除此之外,从人口等多方面来看,印度的体量同中国相当,但是两国如今的实力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第一,土地制度存在的弊端也在制约着印度。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部分亚洲国家都在推动土地改革,当时土地改革主要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按照社会主义模式将土地变成公有,另一条是按照资本主义模式展开土地改革。
基本上在这两条土改道路中二选一的亚洲国家都成功完成了土改,然而印度却是例外。
印度原有的土地制度根深蒂固,基层政权也难以采取实际行动推动土地改革,导致印度无法对原有的土地关系进行调整,在这一方面印度明显落后于中国等多个国家。

第二,印度文盲非常多。当前印度有许多民众从事农业工作,然而想要实现工业化则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人。
中国在推动工业化的同时,也在提高教育普及率,采取义务教育等诸多措施扫清文盲,1949年,当时中国人口总数5.4亿,文盲率却高达80%以上,然而到今天文盲率已经降至5%。
印度同样给予教育事业极高的重视,但是印度却选择盲目追求高等教育,而没有重视基础教育。
其实在高等教育这一方面印度并不比中国差,印度国内有许多世界名校,每年都为世界源源不断输出大量理工人才。
印度的问题也恰恰就出在这里,印度将大量的资源用于培养高端工程师,而没有对普通产业工人进行基础教育。
印度有着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名校,但印度也有许多儿童没书可读,导致印度的文盲占据世界文盲总量37%。

第三,印度女性等级较低,文盲在印度女性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如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强调男女平等,许多女人也因此获得了同男子一样工作赚钱的机会,然而印度大部分女性依旧当着家庭妇女。
也就是说,印度大部分女性都无法为印度经济作出贡献,而印度的女性人口数达到人口总数的50%。
第四,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也在拖累印度进步。底子更好的印度之所以会发展得比中国更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印度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普遍存在印度的各个角落,根据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级别,另外还有不被列入4个级别的贱民,这也意味着印度人在出生时便被划分为各个等级,从出生时就决定了印度这个国家是不平等的。
种姓制度直接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底层人民就算付出了很大努力,也没有办法跻身高阶层。因此印度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流动性不断变差。
在种姓制度下,虽然印度人口数量庞大,但底层人民却从事着最差的工作。
印度只是看起来人口庞大会带来很多人口红利,庞大的人口并没有给印度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只有未来某一天印度彻底选择废弃种姓制度才有可能会大力解放生产力,但这对于印度来讲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第五,还有一个影响印度发展的因素——宗教。在种姓制度下被划分为底层民众的人民前途黯淡,他们整天靠着宗教信仰度日。印度国内第一大宗教为印度教,除此之外还有穆斯林等其他宗教。
印度国内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竞争的关系,这些宗教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恶意鼓励信徒多生育,这又给印度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除此之外,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许多印度民众无法以科学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各大宗教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这些因素都在拖累着印度的发展,但目前来看,宗教是印度不可调和的一种因素。

印度为何沦为西方“韭菜”
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印度在发展并不乐观的情况下,还成为了西方国家的韭菜,这又是因为什么呢?从国内方面来看:
第一,印度没有抓住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工业化需要建立在民族国家独立的前提下,为此印度也做出了相应努力。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等多个国家都通过流血革命推翻了殖民统治,实现了独立自主,然而印度却以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寻求独立。
当时刚好英国在二战中被挫败,印度在不流血的情况下获得独立,国家政权也在相对平稳的环境下过度。
此时的印度原本有很好的机会赶紧进行工业化的,然而问题在于印度通过和平方式没有完全剔除封建生产关系以及落后的思想。

第二,工业化速度较慢。印度独立后开始学习苏联制定五年计划,印度政府直接掌握工业,于是印度政府拿出了大量资金支持工业发展,加上同美国等多个国家关系算融洽,印度还获得了许多外国援助。
结果一番操作之后,印度给出的成绩单令世界各国大跌眼镜:
1984年至1985年,印度国有企业产值占据GDP总量24.5%,而中国在1980年的工业产值占据GDP比重已经达到48%。
按照每个国家发展规律来看,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工业产值占GDP比重持续增加,然后再出现第三产业,紧接着工业和农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
印度工业化速度较慢,除了同土地改革有关之外,还因为当时印度采取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时发展。
相比较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更加强势,这导致许多私人资本不愿意投资重工业,更加倾向于投资回报较快的轻工业。
这些投资者在赚钱之后也没有将钱用于反哺工业,而是用于吃喝享乐。

第三,工农业出现恶性循环。因为印度没有同其他国家一样完成全面的农业改革,导致农业效率无法提高,不能为工业提供劳动力等各种资源。
工业在此制约下也无法快速发展,也做不到反哺农业。长时间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下,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无法获得较大发展。
原本按照道理来讲,印度在农业上投入了许多劳动力,然而印度却连基本的自给自足都没有做到,这确实只能用“奇葩”两字来形容。
第四,印度临时选择绿色革命。无法改革土地制度后,印度便开始想方设法推行绿色革命改革。
印度试图通过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以及肥料增长等各种办法,提高粮食产量,但这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于是印度又开始从美国等多个国家申请贷款。
事实上印度国内大部分农田都掌握在300万大地主手里,有4900万名农户拥有一小块地。种植面积越小意味着无法推进农业机械化,更无法解决农业效率较低的问题。

第五,剑走偏锋选择互联网革命。1996年,拉吉夫·甘地上台时,深刻地意识到印度工农业同欧美相差甚远,而当时世界上刚好掀起互联网革命的浪潮,于是该名领导人在互联网领域大动刀斧,扬言要利用信息技术将印度带进21世纪。
不过印度文化普及率不高,能够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只是少数人,这反而加剧了印度的贫富差距。
从根本上来讲这些问题会如此严重,主要是因为印度没有完全消除封建生产关系。在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即使印度采取了大量措施,也无法挽救国内的困局。

美国究竟干了啥
从外部因素来看,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同印度越走越近,想将印度变成西方国家同中国对抗的前沿。
今年拜登上台一个多月后便同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三国领导人举行线上会晤,这也是美日印澳机制首次展开领导人会议。
美国一直打着民主的旗号,纠集其他三个国家同中国对抗,但是越南等其他国家也不是民主国家单位和他们只针对中国呢?
其实主要因为这三个国家对中国的立场是一致的,他们都不愿意看到中国崛起。
在地缘利益的支配下,美日印澳四国走到一起,而印度却一直以为,只要完善民主制度便可以靠近西方国家,殊不知印度的民主制度在西方国家眼里根本不算什么。

西方国家之所以一直疯狂吹捧印度的民主政治,主要是想刺激印度对中国采取行动,这样西方国家便可以利用印度的手遏制中国崛起,那印度真的算民主吗?
其实印度也有大规模的民主投票,但是印度的问题在于许多政策无法反映民众的利益,印度并不是服务于多数人,而是服务于少数高级阶层。
一直以来印度历届领导人执政能力不强,一般都是靠口头上说说来获得民众的支持,这也导致了印度政府效率低。
以新冠疫情为例,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扬言民主体制更有利于应对疫情,然而这些国家国内的疫情局势却异常糟糕。从根本上来讲问题不出在民主身上,而是西方的民主是自私自利的。
在疫情期间,美国一直不断给印度吹耳边风,目的也选择打破不结盟政策,同美国组成的所谓的疫苗联盟。
但是截止至目前印度完成疫苗接种的人数占据总人数的2%,而英国等国家的疫苗接种率远远超过印度,可见所谓的疫苗联盟只是空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印度一直被认为有可能会同中国一样成为世界上强大的经济体,但事实证明,印度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经济没有发生明显的进步,反而是在疫情期间不断下滑。
根据印度央行的数据:
印度政府当前背负的债务达到5849亿美元,另外印度地方政府也背负着不少的债务,总计起来可达到1.2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印度还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目前印度的外汇储备不到5400亿美元。
显而易见,印度已经掉入了债务的泥潭,而债务危机的爆发或有可能让印度的经济倒退25年。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向印度发出警告指出,由于印度的高债务率,印度有可能在疫情期间发生严重的经济衰退。
原本因为疫情率先在中国爆发,中国国内制造业趋于停滞,而印度一直叫嚣要成为世界工厂,印度也迅速抓住这个机会生产更多产品。
然而印度生产的产品不具备优势,印度民众反而不断购买中国商品,而所谓的印度要对华脱钩也成为了空话。

加上在不久之后印度国内的疫情彻底爆发,国内生产活动陷入停滞,于是一些原本属于印度的订单,全部都转交给了中国。订单的流失意味着工作岗位也会相应减少,大量工人因此面临失业的困境。
印度此前一直试图通过抱紧美国大腿解决疫情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然而美国在疫情期间已经彻底暴露了真面目:美国在印度困难时不会向印度伸出援手,而是会趁着这个机会对印度进行一波收割。
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美国可以将印度捧上神坛,也可以将印度拉下谷底,在美国的操纵下,印度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一旦彻底崩盘,后果将不堪设想,但美国的野心不止于此,那下一个被美国“割韭菜”的对象又会是谁呢?
本文来源:https://www.huangpucn.com/info/219980.html
标签组:[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