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才高八斗放荡不羁,是文人辈出的盛唐公认的“诗仙”,他那首广为流传的《将进酒》可以说是唐朝前期对于酒文化的推崇与认可,以及社会上下蔚然成风的饮酒习俗,而贺知章的《饮中八仙歌》可见盛唐文人对于酒的豪饮之风。
可是,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大唐的国运开始走向衰败,文人墨客也收敛了自身狂放不羁的风格转而变得内敛委婉起来。
身处中唐的白居易所作《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小酌怡情,对于饮酒文化的转变可见一斑。随着豪饮之风衰败而兴起的是另外一种益于身心的茶文化,而茶圣陆羽《茶经》的诞生宣告了唐朝茶文化达到了繁盛的顶峰。
一、豪饮之风,盛唐气象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一句话写出了诗仙李白的饮酒如水狂放不羁的性情,而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在唐朝初前期都受到盛唐饮酒风气的熏陶,就连一向忧国忧民的杜甫愁上心头时也难免“酒债寻常行处有”的感慨。
上至天皇贵胄下到黎民百姓,唐朝初期饮酒的习俗蔚然成风,可以说是大唐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那么这种风气形成的背后有哪些推进的因素呢?
首先豪饮不羁的传统来自于周边游牧民族的影响。李唐出身于陇西集团,其本身就具有鲜卑的特色,而饮酒更是其一脉相承的传统。受到统治者的影响,酒香在整个上流社会弥漫,逐渐传播到了平民百姓中间,饮酒成俗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除了统治者的影响之外,唐朝由于高度开明的外交政策,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原广域流传,随着丝路引进的美酒也迷醉着每一个饮用者的心。
烈酒割喉,但是豪迈壮阔的唐人总是倾向于一饮千钟的沉醉,王昌龄甚至于在战场的特殊环境下依旧“葡萄美酒夜光杯”。原因无他,为大唐疆域开阔而纵马驰骋力战杀敌的将士们更需要酒的醇香来抚慰边疆苦寒的心灵。
这也许就是盛唐的盛世气象吧,酒逢知己千杯少。在许许多多朋友交游以及宴饮聚乐的场景下都少不了酒的存在。唐人以杯酒敬长者主家,而对于有功之臣帝王也往往会加之青眼赠之美酒。唐朝前期稳定的国家以及丰富的酿酒原料都维持着这种歌舞升平的盛世之象。
在这种日常生活的必要社交之外,唐人独处之时放松身心的疲惫也喜饮酒。譬如李青莲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正是自饮自乐的尚佳境界。这也侧面说明了酒渗透在了盛唐每个人的生活中。
沉闷时有“杯酒一醉解千愁”,欢欣鼓舞时有“白日放歌须纵酒”,漂泊不定时亦伴着“桃李春风一杯酒”……在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酒文化有了极高的渗透,甚至于适合出现在任何场景。可正是如此广为流传的饮酒习俗为什么会逐渐式微而被茶饮替代呢?
二、渐为小酌,由盛而衰
众所周知,酒的酿造物是粮食,在盛唐繁华的时期,以粮食酿酒宴乐无可厚非,但是到了动乱的唐朝中后期,粮食就成了较为珍贵的果腹之物了。
朝廷为了限制粮食的消耗,维护社会的稳定,由原本的鼓励酿酒免除徭役的政策改为了限制粮食的使用禁止酒的酿造。这就根本上决定了原本物产丰富的酒产量骤然锐减,导致了许多饮酒爱好者无酒可喝的境况。也使得原本盛唐的好饮而渐渐地变成了小酌,最终被茶饮替代了大部分。
由于玄宗后期沉溺美色不理朝政,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粮食产量也大不如从前丰富,而军事战争的频繁发生,更导致了军粮的加剧消耗。这使得酿造酒的环境大肆破坏,原料稀缺。
随着种种原因的发生以及朝廷限酒令的推出,整个社会上的风气逐渐由原本的豪饮变成了消耗酒较少的小酌,更多的是茶饮这一新式饮品的出现,逐渐代替了危害健康的酒。在豪饮文化的消退背后,固然有社会动乱以及粮食产量锐减的原因,更多的还是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茶文化的兴起。
纵观唐诗三百首我们不难看出,在盛唐的前期酒出现的频率极其地高,而且多为价格昂贵之物。如李白的将进酒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酒价之高昂,而由此反衬了广为贫民所好的茶低廉实用。
由于唐朝中后期的动乱,许多百姓没有固定的居所收入以及经济来源,也变得忽高忽低,这就决定了百姓们的第一需求是生存,而非饮酒享乐。正是百姓需求的转变与社会动荡性的增加,使得唐朝社会上下蔚然成风的饮酒文化戛然而止。
所以,纵观酒茶文化的转换,背后不仅仅是取决于人们的喜恶,更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文化种种因素。另外,酒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所在以及社会交友里的润滑剂来说,它的可替代性并非绝对的。
早在三国时期,就产生了以茶代酒的说法,而在唐朝,社会发生动乱后,这种处理方式就被普遍地推广流行开来。即使是清明节这个祭祖的重要节日,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在清明即事中的行为,也是以茶代酒,以品茗代沉醉。
上流社会的诗人墨客尚且如此,那么在百姓生活中,茶文化的广泛推行以及酒文化的逐渐衰败就可见一斑了。
虽然在广为流行的酒文化被茶逐渐取代挑战,但是当时的社会上对于二者的存在与否还是颇具争议的话题,酒作为历史悠久的饮用品自有其支持者。而茶作为挑战酒的地位的存在,也有庞大的新兴爱好团体。
毫无争议地是,茶这种新兴的文化正在逐渐地崛起,并为人们广泛地接受。例如,著名的诗人作家白居易就曾在自己的诗作中各自论述了茶酒的不同作用。他认为,酒可驱愁,茶可提神,二者是具有不同作用且滋味各有千秋的两种饮品,可以在生活中并驾齐驱地存在。
白居易的这种态度也是当时茶文化逐渐兴起的原因之一,并代表着社会上一部分居民对于二者的看法。当然,在茶文化兴起的背后,也有着与酒文化鼎盛的不同原因。
三、中唐婉转,茶艺兴起
茶作为一种饮品,早在魏晋南北朝已经有了,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茶生长于南方,且受当时交通运输的限制,所以这种饮品只在长江以南的区域较为流行,而北方的大部分居民都对茶文化不以为然。
唐朝时期,随着贸易的兴盛与交通的便捷化发展,茶在运输与流传中都有了质的飞跃。另外,在唐朝,由于盛唐时期生活的安逸与稳定,人们对日常的硬度以及文化极其重视,使得茶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模式与流程,这为茶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奠定了基础。
另外,由于茶圣陆羽所论著的《茶经》以及茶的爱好者皎然对茶所做的推广,民间茶文化逐渐兴盛而诞生的《茶酒论》等著作的影响,种种原因都使得茶文化的推进极其迅速。茶道文化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并且,随着日本遣唐使的学习与传播,而在整个东亚地区流传开来。
柴米油盐酱醋茶,随着茶文化的推广,这种味甘涩苦的饮品逐渐成了人们开门七件事中所必备的存在。
茶叶的贸易也逐渐在人们的需求扩大之中兴起,由南而北,由热带到温带的气候决定了茶叶种植与生产的分布。而周边的游牧民族对于茶叶的需求则促进了这种由南而北贸易的发展与扩大,著名的茶马古道也是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此外,因为茶的广泛化,对上流社会饮酒成风产生了取代性,整个士子阶层以及统治者们也转变了盛唐那种一往无前的破军之势,转而变得内敛委婉起来。这是当时唐朝国力衰败的一种无可奈何也是必然选择。
酒作为在唐人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酒过于浓烈,虽能使人们一时沉醉却对身体有一定的损害,且所费不薄,而他的替代者茶作为更为符合儒家精神与文化的中庸之物。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得更为亲切,且大部分人都消费得起,更难得可贵的是,茶作为一种文化的代表,背后独特的精神及风物,广泛地为大众所接受,这也是茶文化兴起以及繁荣的原因。
这种由酒到茶的文化转变,也代表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象,背后是一个国家无可避免地倾颓,无可奈何却又无法改变。